在我过去的认知中,“心理障碍”等同于“抑郁症”:如果某个人有心理障碍则意味着他得了抑郁症,如果某人得了抑郁症则说明他有心理障碍。

这认知是有偏差的,被《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纠正过来:抑郁症只是心理障碍的一种罢了,除了抑郁之外,还有精神分裂症、幻觉、极度情绪紊乱等其它形式的心理障碍。

本篇读书笔记,依然以问答形式完成,帮自己建立关于“心理障碍”的长期记忆。

一、什么是心理障碍?

医学和心理学是两门不一样的学科,心理障碍在两个学科当中各有定义:

医学模型把心理障碍归为一种“疾病”,而心理学将其视为生物学、行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医学中,心理障碍类似于身体障碍;而心理学中,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更多,遗传、认知、行为、文化以及环境都会产生影响。这两种不同认知,会导致不一样的治疗方式。

从作者的论述中,我理解到的心理障碍,是个体不同于普通人或是平日自己的特殊状态,心理障碍和平日里的状态并无严格界限。

举一个简单例子是:我平日里只需要吃一碗米饭就饱了,今天中午却吃了四碗让自己感觉很撑,今天这种偶发的特殊状况是正常的。但如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吃四碗米饭让自己很撑,那可能就需要关注这种状况并做出调整了。

总之,平日里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某种异常情绪长期存在,就需要注意然后想办法调节。

二、都有哪些心理障碍?

1、当强烈、不愉快、低落情绪持续几天甚至几周到妨碍正常生活时,就可能是沾上了抑郁症。处于抑郁痛苦中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丧失食欲、远离朋友和家人、失眠、失业、变得焦躁不安或昏昏欲睡;情况严重时,甚至还可能会扭曲现实。

2、双相障碍(以前叫躁郁症)是情绪的极端波动,抑郁和嗜睡时期、极度兴奋且伴随着躁动或亢奋时期,代表了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两个“极点”。

双相障碍会存在两个阶段,躁狂期和抑郁期。

躁狂期的个体变得欣喜若狂、精力充沛、亢奋、健谈,情绪像弹簧一样紧绷,失去了良好的判断力。在狂热中会挥霍毕生积蓄购买奢侈品,随便与人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关系。

抑郁期则和抑郁症表现很像。(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说两种抑郁不能采取相同的治疗方式,如果双相抑郁选择正常抑郁的治疗方式,可能适得其反。)

3、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头晕、头痛、出冷汗或是经常感到“飘忽不定”,反复发作的“突如其来”的恐惧是焦虑症的症状。恐高症、幽闭恐惧症也算是焦虑症的一种。

4、强迫症当然也算是一种心理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顽固的、不受欢迎的想法、仪式化行为,以及当仪式不能令人满意时的焦虑。

“我忘记锁门了吗?”是一种轻度强迫症表现。

5、自己身体有些不舒服便担心自己得了大病,是“躯体症状障碍”的表现之一。更甚者,是生理全无问题却瘫痪走不动路。

6、分离障碍的一种表现是“我飘在天花板上看躺在床上的自己”。

7、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可能会变得黯淡无光、毫无意义,也可能变得充满幻想,以至于一切都出现在一个被幻觉和妄想分层的多重现实的混乱中。在精神分裂症中,情绪可能变得迟钝或夸张,思想可能变得古怪,语言可能出现奇怪的扭曲,记忆可能变得支离破碎(Danion et al.,1999)。这种紊乱破坏了精神的统一,常常使受害者走上无意义的精神弯路。

8、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阅读障碍。

三、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都有哪些?

并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产生都能找到原因,本问题的答案,只列举了我在书中看到的内容。(当然,我看到并摘在此处的内容是不完全的,所以再次建议大家阅读原书或者其它更详细的资料。)

抑郁症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太多的工作、太多的刺激、过少的睡眠”,伴随着过高的期望、日益增长的物质滥用和21世纪的其他社会生活压力(Rottenberg,2014)而产生的。

双相障碍的病因之一是遗传,其它的引发方式暂无研究结论。

焦虑症中的恐惧可以是习得的。(所以当然可以反习得!)

强迫症也可能来自于遗传。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脑部障碍或一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功能障碍(Grace,2010;Karlsgodt et al.,2010;Walker et al.,2010)。

四、如何判定某个人有心理障碍?

DSM-5(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是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它根据人的精神和行为症状对精神障碍进行归类。

精神障碍依据DSM-5中的标准来进行判定。

四、心理障碍都有哪些治疗方式?

当我们改变行为时,我们的大脑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这再次证明了生物学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

提到心理治疗,我想到的第一场景是两个人——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面对面聊天,来访者将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对心理咨询师诉说,心理咨询师根据这一切来帮助来访者寻找问题根源,指引来访者前进方向,他们一起努力让生活向更好发展。这场景,来源于《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由《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面对面聊天,也是分作许多类别的,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领悟疗法,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改变个体的想法、动机和感受;另一种是行为疗法,聚焦于行为改变。

心理障碍是什么?它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的类型

心理障碍是什么?它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不同类型疗法的着重点

当领悟疗法和行为疗法合在一起时,则有了认知行为疗法。这该是目前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分支。

另一种偏生理的疗法称之为生物医学疗法,旨在通过药物(抗抑郁药、镇静剂和兴奋剂)来改变大脑的生物基础因素并以此解决精神问题,有时直接使用电磁刺激甚至手术来治疗大脑。

通过本书和《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一年多以前加入书架,偶尔阅读暂未读完),我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药物治疗的认知:药物治疗见效快但会有许多后遗症,长期来看,它的效果并不如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医学疗法一样,都会引发大脑功能发生物理变化。

尽管疗法众多,但所有有效疗法中的共通点是:同理心、积极关注、真诚和反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当我们感到郁闷时,向好朋友倾诉一番,整个人状态会好上很多。

六、关于心理障碍的其它思考

作者说,在大家的认知中,心理障碍是一种慢性病,如果某个人被诊断出有某种心理障碍,那这障碍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如果他在某一时期感觉很好,那他可能只是起伏状态中起的部分,只是处于缓解期。

作者倡议的是,作为医生,在做出诊断时,一定要谨慎;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切忌给别人贴标签。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是类似于即将读完本书的我,是不能帮助身边人做出诊断的。如果身边人需要帮助,我们最好的帮助方式有两个,一是推荐他们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是医生咨询;二是做一个忠诚的倾听者,我们通常能够在诉说过程中由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最近洗澡时正听的一门课是东北师范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这为我提供了另一方向的思考。过去的心理治疗,都是在出了问题之后再采取行动(这句话当然是不够严谨的),“行动”时关注的点,都是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内容。积极心理学呢?则是以预防为主,我们的目标,是学会以积极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学会这一技能后,当我们遇见挫折时,便不会被这些挫折击垮。(如何学会使用积极心态思考问题,我还没有一个完整印象,此篇便不谈。)

我之前读完的被收录于心理分类的书籍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间游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整理本篇笔记快结束时,脑子中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先看完《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再去看这些书,是不是会对书中内容领悟、思考的更多些呢?

我想会的,读书恰似结网,今天,我又感觉自己有了些进步。

七、小结

最后,以对书中的一段摘抄作为本篇笔记的结尾:

另一个学习心理学的技巧是从认知行为疗法中借鉴而来的:改变行为和思维的重要性。当你在课堂上阅读或听到一个事实或想法时,很容易被动地“智力化”这个事实或想法。但是如果你不使用它,可能会发现这个想法对你的影响不大(“我知道我读过它,但我不记得了”)。

补救方法是用你的新知识去做一些事情:把这个新知识告诉别人,根据你自己的经验来举例,或者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例如,在阅读本章中有关积极倾听的内容后,下次与朋友交谈时尝试一下。教育工作者有时将之称为“主动学习”。

而且,我们建议,这是一种最好的心理疗法,无须药物!

作者这一段,不止在说心理障碍的治疗,也说平日的学习方式:只读只看,用处是不大的,我们还需要采取行动:“精细复述”或是自我观察然后改变,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