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每隔半年会发起一次职级评审,由老大提名,提名之后填写评审材料,过审后加薪或升职加薪。对加薪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阿糯口中那个“经常抱怨工资低的人”。

我在14年11月入职,第一次涨工资是16年12月,整整两年,我的工资都没有变化。不涨工资这件事,让我很受伤,我在舔舐这伤口的后期,得知的另一个信息,让我更加难过。

这另一个信息是:我是所有同事中工资最低的,周围同龄同事的工资至少是我的1.6倍。

15年底(与我一同入职的小飞飞参加了他的第一次职级评审,我从这时开始了解评审这件事)到18年中,两年多的时间,我都在一种为自己鸣不平的状态中度过,时不时地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做相同的事情,工资却低这么多呢?”给阿糯留下的那印象,证明我在那期间,变成了“祥林嫂”一般的人物。

即便如此难过,我全没有跳槽想法,因为心中的执念是——换工作,肯定是回重庆的,如果在广州,那我就会一直待在这家公司。

公司每半年会有一次绩效面谈,当我开始会向老大抱怨工资低的时候,老大给我的答复是:“不要看工资,奖金是会比工资多很多的。”

平日间的谈论中,我听说公司管理培训中有这一种说法:“涨工资作为激励是没用的,过一段时间便会失效。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员工认同组织,与公司、与领导层有相同目标。”

我保持着激情,一直相信游戏上线后奖金会很多,直到上线之后。

16年下半年,与我本科一届的研究生同事纷纷以校招身份入职,入职工资如上所述,通通的比我高。此时我再次意识到,刚毕业找工作,是一定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对我来说,再多几次意识到,也是无用的,是希望还没毕业的弟弟妹妹们,认真对待。在我自己,是认真对待现在的一切)。

校招的同事,是有伙伴的,伙伴们同一年毕业,同一年入职,经历相同的流程,互通有无。那很容易发展为深厚的友谊(或许可以称之为同窗之情)。

社招,是没有这概念的,我在某些时刻,能感受到这圈子的存在。有一次饭桌上,讨论起公司另一部门的火爆游戏,有一位说:“那是外面的人做的……”(外面的人,指的是通过社招组建的团队,使用的另一套技术方案)我微微一愣后继续默默吃饭,只是这句话被记了下来。

前年与饼干讨论一个问题,他问我,有考虑这个东西底层是怎么实现的么?我有点心虚,因为并未考虑。继续聊下去,饼干跟我说,这是他入职之后的第二件事,导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他还被要求思考为什么如此实现、底层是如何设计的。

这场景之后一直萦绕我心头。因为我以前做事,只求将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并不多想。我认为这思维方式,是导师制度所实现的一种传承。